外帶的食物讓人有口難言...
購買外食、外送食物,似乎已成常態,
而且漸漸地與我們密不可分了….
在餐飲業工作許久,常常有人問我,
為什麼在同一間餐廳內用餐,與外帶食物回家吃,
口味、風味天差地遠?
外帶食物
讓我們回想一下,
外送、外賣的食物總是平淡、
不令人印象深刻(良好的那種).
不令人印象深刻(良好的那種).
你想知道,如何使外賣食物保持好吃的秘訣?
讓我們繼續往下看!
『第一件事』
出外用餐當然需要以『體驗』為基礎的配合,
舉個例子:
與你邀請的人,身處設計優美的空間用餐,
一同享受著優秀的服務,細緻的食物盤飾...
總總在餐廳內發生的一切,
都會讓你的食物變得更加得美味。
即使這與食物本身毫無關聯。
現在,我們把焦點專注在食物本身。
「為什麼外賣的食物風味表現對如此乏善可陳』
口感是簡潔有力的答案。
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?
讓我們只看食物本身,我已經提及一個大的議題:
就是準備食材以及享用食物的時間。
這段時間,什麼事情會發生在你的.....『食物』上?
在你的餐廳。烹調食物到送上餐桌,
僅需幾分鐘的時間。
然而!
將食物帶回家,會將時間延長至少30-90分鐘,
這段時間之內,
已經有下列幾件事情發生在你已經烹調
且包裝好的食物之中:
1.食物逐漸的失去溫度。
2.蒸汽與蒸氣所產生的水珠,
讓烹調過的食物受潮、濡濕。
3.不斷的用烹調中所帶的汁液,
讓本身糊化(想想那些麵條)
4.食物變乾、變黏稠、韌且難以咀嚼
(短時間烹調的肉,例如牛排又或是玉米餅脆片)
5.味道、風味以及質地、口感開始交錯在一起,
導致難以分辨。
上述這狀況,深深影響著一件事情:
口感。
口 感 的 第 一 課 :
那什麼是口感?
口感就是食物在口中的感覺。
並非味覺,而是感覺、觸感。
『鬆脆、柔軟、堅硬、有嚼勁、
多汁、有黏性(厚、稀)
你可以有你的說法。
經過精心準備的食物擁有平衡的口感,
且通常不僅止有一種口感
而是有多種、多層次的。
讓我來舉個例子:炸雞。
炸雞給人是有著乾且酥脆的外皮(炸好的麵糊)
同時在麵糊內保留著雞肉的多汁。
又或是披薩,應有酥脆的外皮、柔軟的內在。
但收到的外帶食物,現實面為何?
打開包裝後:
炸雞外層的麵糊變得濕軟、
失去動人的香脆(或是又乾又硬)
披薩變得難以入口的乾硬!也有可能被受潮、
濡濕,但都沒有比較好
吃起來就像包裝的紙箱一樣,
是冷、是溫熱,
對於心情,已經沒有任何幫助。
一定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!
那是什麼呢?
最簡單的,當然就是自己親自下廚烹調,
也有許多餐廳推出了餐廳料理工具包
(蠻多名師操刀的)
一樣有親自下廚的意義。
(甚至失敗率更低、美味加分!)
又或是
販售冷藏、冷凍的的食品(有餐廳、料理人專門設計)
最起碼,不是一再加熱昨天的外賣食物,
若真的情非得已一定要訂購外賣食物,
那就聰明地選擇『乾濕分明』的料理
(無液體、醬汁。或以湯為基礎的)
本身就是冷吃的食物(沙拉及涼麵)
又或是不在意重新加熱,或第二天味道更好的料理,
(以下開放分享...)
想一想....燉菜?或是義大利千層麵?
千萬不要點煮熟之後美味會迅速下降的食物:
昂貴的牛排、美味的義大利麵、各類油炸的食物 !
真的沒辦法的話,如果可以,再適度的加熱吧。
呼!以上,現在你知道了啊!?
這些外賣食物會產生的悲劇....
(這些是外送過程中一定會產生,
與料理人烹飪食物的好壞無關)
是我的淺見(但卻深深的烙印在腦海中)。
若認同,請用力分享與留言。